笔趣阁

字:
关灯 护眼
笔趣阁 > 平安传(校对全本+隐藏) > 分卷阅读1

分卷阅读1

        他是一家之主,众人见他发火都不敢当面撞一时间就沉默下来,只有六七岁的小丫拉着她妈妈的袖子:“我要吃蒸,娘给我舀。”

        这几天张九金的眉一直都没舒展开过,吃晚饭时刚提起筷子就叹气。前几天侄儿还在牢里他是担忧,而现在的是无奈。

        邹氏又:“只是可怜二郎,他怎么可能去贿赂考官,这明摆着是冤案!二郎平日两耳不闻窗外事只顾埋读书,别说贿赂京里来的官,他连认都不认识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家显然是从商的,不过籍却是农,因为明朝没有商籍这一类。大明朝的一些制度实在有自相矛盾之嫌,太祖很痛恨那些游手好闲不事生产的人,而商人在他的看法里就属于不事生产者,故没有商籍一说;可是文明社会不可能缺了商贾,从商的人自有对策,通过各种办法挂农、匠、军等籍,有点资产的人最常见的办法是在乡里买耕地当地主,咬定主要经营的是地租,然后变成农籍。在这个时代,除了当官的、名义上种地的最清白最高尚,大家都要吃饭。

        张九金:“谁叫他不知天高地厚去招惹是非!”

        张九金的儿子张世才这时开口打破沉默:“今我在铺子上时,王家的过来退礼了?”

        张宁的父辈是两兄弟,他的父亲叫张九银、伯父叫张九金,一同经营云锦生意。张宁的父亲去世得早,几年前母亲也去了,他们家剩下两兄妹跟着伯父过活。云锦铺有张九银留给他们的资产份额,在乡下也有几亩地收地租,也算小有产业;不过张宁是举业读书的人,本不事经营生产,资产地产全是伯父在经,住也在伯父家,本来生计是不成问题的。张宁早年丧父,伯父张九金几乎就相当于他的父亲,在家里甚至被称作二郎,因为张九金有个独子是大郎;但是两兄弟在张九金的眼里还是很不同,并非因为张宁是他侄儿的关系,最主要的是张宁以前是捡来的婴儿,血缘上就隔了一层。

        挨着通济门的青溪上有一桥叫大中桥,大中桥北边是里仁街。这里是经营生活用品生意的商贾集中地之一,像大中桥、北门桥、三牌楼这些地方都是商业区。刚从牢里被接出来的张宁的家就在里仁街的一条巷子里面。

区域都属上元县,分界线是大中街。秦淮河在城外沿着西边城墙向南向,在三山门分水,一条入城中;此段秦淮河绝大分都在江宁县内,在城东南通济门附近又与自北而来的运河青溪汇,穿过城墙出城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时老夫妇俩没责怪张世才了,张世才又搭腔说:“我在县

        “是是,儿知错了不行么!”张世才黑着脸埋下

        “退了五十两银子。”中年妇人,她便是张世才的娘邹氏。张世才忍不住嘀咕:“二郎被革了功名,他们家早想悔婚又怕人说势利眼,昨日听郎中说二郎不行了,怕是在暗地里高兴着,正好有了悔婚的由。”

        左右回顾饭桌一共老少五个,而以前常常是七个人一起吃饭,张九金就拉着脸问:“张小妹呢,吃饭还要人去请?”

        邹氏帮腔:“在家里也不能这样说别人。王家是有脸的殷实人家,如果现在不退婚,等二郎有个三长两短,你叫人还没出阁的闺女背上什么名声?”

        旁边的中年妇人:“再去叫她,劝劝。这孩子昨儿起哭几场了,饭又不吃怎生了得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刚刚叫过她了,说是不想吃,正在房里拿米汤往二郎的嘴里浸。”张大郎的妻子罗月娥一边将六七岁的小女孩抱上凳子一边回答。

        张九金怒:“由得她,别去了!”

        张九金顿时“啪”地一声把筷子重重地搁下,转盯着儿子:“怎么说话的,你是生怕不能得罪人?”张世才忙:“这不在家里么,我还能出去瞎咧咧不成……”

【1】【2】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绝代仙子的沦丧 少妇夏禾 娇妻沉沦日记 掌中的美母 我的黑人舍友兄弟帮我教训婊子前女友 仙魔同修